學院新聞

當前位置: 首頁 > 學院新聞 > 正文

我院院長張曉濤教授發表題為《與中亞國家發展戰略對接 推動互利共赢》時評文章

發布日期:2019年06月13日   浏覽次數:[]

國家主席習近平于6月12日至16日對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進行國事訪問并出席在比什凱克舉行的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十九次會議和在杜尚别舉行的亞洲相互協作與信任措施會議第五次峰會。面對國際形勢風雲變幻,中國同包括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在内的中亞國家關系持續穩定健康發展。我院院長張曉濤教授就與此相關的問題,撰寫《與中亞國家發展戰略對接 推動互利共赢》時評文章發表于2019年6月13日《中國貿易報》(第A1版)主要觀點如下:

遠親不如近鄰。中國同中亞國家是山水相連的友好鄰邦。中國高度重視同中亞各國的友好合作,将其視為外交優先方向。“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中國與中亞國家進入了“打造利益共同體、謀求共同發展”的新時期。“一帶一路”倡議契合中亞各國的發展需求,分别與哈薩克斯坦“光明之路”、烏茲别克斯坦“福利與繁榮年”、吉爾吉斯斯坦“國家穩定發展戰略”、塔吉克斯坦“能源交通糧食”三大戰略以及土庫曼斯坦“強盛幸福時代”發展戰略實現對接。中國已經成為中亞五國實現産品出口多元化、經濟多樣化的重要經貿夥伴以及多邊關系的重要戰略夥伴。中亞作為歐亞大陸的橋梁,通過對接“中巴經濟走廊”,可以将伊朗及歐洲國家等經濟更緊密地聯系起來,中國參與中亞經濟建設,對于推動雙邊與中亞歐經貿、政治關系發展具有重大戰略意義,是建設新型國際關系的重要探索。

中亞國家對于基礎設施建設、技術、産業升級等有助于實現國家可持續發展的需求十分迫切,近年來,中亞國家在各類長期發展規劃中對于“深化改革”“改善營商環境”“加大基礎設施建設”等反複提及。然而,中亞五國普遍處于資金短缺而外債高居不下的境況,落後的基礎設施建設緻使對外運輸網路系統效率較低,物流成本較高,即使豐富的資源、能源也不足以滿足國家發展所需的資金與技術;2008年金融危機的沖擊,令中亞國家産業結構單一的脆弱性充分暴露,中亞國家比以往更積極地融入世界經濟體系,積極參與多邊國際合作。中亞國家對經濟一體化及開放經濟對國家經濟、世界經濟的發展意義有了更清晰的認知,紛紛調整國家的長期規劃,在鞏固傳統産業優勢的同時,紛紛向産業多元化、出口多樣化方向轉變。

“一帶一路”倡議下的“互聯互通”契合了這些國家基礎設施建設的需求,絲路基金及亞投行的設立,更是在很大程度上為中亞國家提供了緩解資金及債務壓力的可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年、改革開放40年,經濟建設積累的“中國制造”“中國建造”兩大優勢為世界其他渴望發展的國家提供了“中國智慧”“中國經驗”,“一帶一路”建設這種新型國際協調型合作,也成為切實可行的“中國方案”。中亞國家具有豐富的油氣資源及市場潛力等産業承接優勢,而中國除了技術、資金外,也是中亞為數不多的、可實現經濟、政治獨立的理想合作夥伴,也是對中國提出的“發展同中亞各國的友好合作關系是中國外交優先方向”“不謀求地區事務主導權,不經營勢力範圍”新型國際關系觀的堅持。當前,中國處于産業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的新時期,無論是紡織品加工業、建材制造業等産業,還是交通運輸網、信息通信網、基礎水電能及新能源發電等硬件基礎設施的建設等均具有優勢,能夠很好滿足中亞各國的發展需求,實現資源對接、優勢互補、産能合作、利益共享。

時光荏苒,100多年來,不變的是中亞在世界版圖中的重要地位,變化的是世界對中亞地區日新月異發展的認識。山間駝鈴聲聲,大漠孤煙袅袅,曾經開啟東西方文明溝通的古老的絲綢之路正在煥發出新的勃勃生機。中國與中亞國家尊重各自的文化、制度及發展路徑,在互尊、互信、共赢的道路攜手前行,未來将會以更加寬廣的胸襟,更加開闊的視野拓展區域合作,共同創造新的輝煌。

(第一作者系韦德体育官方网站院長、中國貿促會專家委員會專家,第二作者系韦德体育官方网站國際經濟與貿易學院博士研究生)

原文:http://www.chinatradenews.com.cn/epaper/content/2019-06/13/node_2.htm

 

關閉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