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院新聞

當前位置: 首頁 > 學院新聞 > 正文

袁東:如何認識對台經貿活動

發布日期:2021年03月05日   浏覽次數:[]

在兩岸産業結構與經濟總體結構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的今天,對台經貿活動的認識必須轉變。這涉及到對台政策思維和具體政策決策,關系到國家統一目标的實現。

就宏觀而言,特别是曆史性層次上的問題,政治經濟學視野總是相比那些庸俗經濟學目光要長遠和深刻得多。

大陸與台灣的經貿當然是經濟活動。但,這一經濟活動的良性維持與發展,必須基于有利于國家統一這一最高政治框架才有可能。

最終解決台灣問題,實現國家統一完整,不僅是中國内政,更是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題中應有之意。這是中國新時代裡的最大政治事項之一,也是最強烈的一項民意所在。

中國經濟發展與實力提升,有着必須服務于這一目标的一面。如果某些經濟活動不利于甚至有損于台灣問題的解決和國家統一,就必須及時予以調整。

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是一個具有邏輯一緻性的曆史必然過程。值得清醒的是,台灣問題一天不解決,我國就難以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性大國,更難以成為強國。台灣問題徹底解決的那一天,就是中國邁入一個直接面向太平洋的世界性強國大路的開始。

在兩岸産業結構與經濟總體結構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的今天,對台經貿活動的認識必須轉變。這涉及到對台政策思維和具體政策決策,關系到國家統一目标的實現。

過去多少年來,在“和平統一”的大政方針指導下,對台政策上,國家做出了一系列具有強大善意的單方面努力。“優台惠台”措施,是廣泛而具體的。大陸不僅早已成為台灣的最大順差來源,台資企業在大陸也受到了切切實實的優待,獲取了巨大利益。

僅就兩岸貿易看,台灣對大陸輸出商品金額遠遠高于大陸對台灣的商品輸出額。2020年,大陸(含香港)對台灣商品輸出647.79億美元,增長10.8%;台灣對大陸(含香港)的商品輸出1514.52億美元(占其總出口值的43.9%),增長14.6%,台灣從大陸獲得的順差高達866.73億美元,占其總貿易順差的66.14%。

從1990年代下半期開始,台灣就一直連續從大陸獲取貿易順差,順差額持續迅速增加:2000年超過200億美元,2002年超過300億美元,2003年超過400億美元,2004年超過500億美元,2006年超過600億美元,2007年超過700億美元,2010年超過800億美元,2012年超過900億美元,2013年超過1000億美元。2013-2020年的8年間,有5年超過1000億美元。1998-220年,台灣來自大陸的貿易順差累計為16741.49億美元。

台灣的經貿高度依賴大陸,已是多年的事實。台灣6517億美元GDP與2.59萬億美元人均GDP的經濟水平(2019年數據),如果離開了大陸,大幅縮水是完全可以預期的。2018年、2019年台灣對東盟出口分别下降了0.7%、7.2%,緻使台當局蓄意策劃推動的所謂“新南向政策”徹底破産。這也強烈反襯了台灣對大陸經濟的高度依賴。

廣泛而巨額“優台惠台”措施,并未有效緩解和遏制破壞國家統一的“台獨”傾向與步伐。台獨勢力與氣焰甚至變得一再張狂,拒不承認作為兩岸友好往來以及和談的政治基礎的“九二共識”。不僅加大了對美“軍購”的頻率與規模,還公然與美反華力量勾連,一再腳踩國家統一的紅線。

特朗普任期内,美國政府現任官員訪台次數為7次,2020年8月9日美國衛生部長阿紮(Alex Azar)率團“訪台”;美國二星海軍将軍亞太情報總指揮官史達曼于2020年11月“訪台”。1990-2020年,台當局向美國軍購52次,總金額達829.04億美元,其中,在特朗普政府期間的軍購共計11次,總金額達183.34億美元。

這當然就削弱了兩岸經貿活動賴以維持與擴大的政治保障。大陸惠台措施與經濟支持如果成為台獨勢力的經濟基礎,兩岸經貿活動就必須也必然發生變化,大陸對台經貿政策也就需要認真嚴肅反思,必須做出調整。

那種一廂情願式地僅憑單方面良好願望而不顧平衡不計成本地“惠台”政策措施,實踐證明收效不大,甚至事與願違。

作為高端技術産業的液晶面闆工業,曾長期集中于日韓和我國台灣幾家企業。受2008年金融危機沖擊,面闆顯示工業進入深度周期性衰退,産能嚴重過剩,庫存嚴重,特别是台灣企業的壓力最大(以下這個案例,來自路風,2016年)。因為此前,日韓企業一直是台灣液晶面闆的主要購買者,但從2008年8月起,為了确保本身産能而取消了對台采購,緻使台企庫存猛增而全面虧損。

為了“惠台”,支持台企,中共中央台辦主任在2008年12月21日召開的“第四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上宣布,先期采購台灣企業生産的液晶面闆20億美元。随後,工信部牽頭成立了“海峽兩岸平闆顯示産業促進工作組”。由工信部與國台辦支持,中國電子視像行業協會2009年1月26日在福州舉辦了“海峽兩岸平闆顯示戰略合作論壇”,9家大陸電視制造企業通過“戰略合作協議”向奇美電子、友達光電等台灣企業采購1200多萬片液晶面闆,金額高達21.9億美元。2009年6月,電子視像行業協會帶領大陸采購團到訪台灣,将2009年采購台企面闆金額翻番為44億美元。

大陸下了高達44億美元采購大單的同時,也希望台灣面闆企業能夠到大陸投資設廠,或者開放大陸企業投資台面闆企業。然而,與大陸的一廂情願恰恰相反的是,台當局在2009年6月30日公布的大陸投資政策,徹底堵死了大陸企業投資台灣液晶面闆企業的可能。至于台液晶企業到大陸投資,台當局也僅允許投資“後段模組廠”,關鍵的面闆制造仍屬禁止之列。即使後來在大陸企業京東方宣布自主建設6世代線和8.5世代線的強大沖擊下,日韓政府為了争奪中國大陸市場而放開其液晶面闆企業在中國建生産線,對台企與台當局形成了強大壓力,台當局才不得不放開台企到大陸建設生産線,但限定不得超過三條線,并遵循“N-1”或“N-2”原則,即在大陸建設的生産線必須比在台灣的已有生産線低1-2個世代。

更為惡劣的是,就在44億美元的大陸采購意向達成之後,韓國企業從2009年2月開始突然用現金買走了友達與奇美等台企手中在2008年10月以後積存的400萬片液晶面闆,并簽署了2009年度的采購協議。韓國企業随即針對中國大陸彩電企業控制面闆供貨量,提出了漲價要求。此時,手握大陸巨額訂單的台企卻坐視液晶面闆缺貨而不急于投資與生産,緻使價格在2009年3月到8月間上漲了30%以上,導緻大陸彩電企業陷入困境。然而,2009年4月由國務院常務會議原則通過并公布的《電子信息産業調整和振興規劃》中,卻還在強調“重點加強海峽兩岸産業合作”。這就産生了路風教授坦言的,這不僅顯示當時政府不僅沒有相信可以完全依靠像京東方這樣有着強大自主技術創新戰略與決心的本土企業來發展液晶面闆工業,反而寄望于同外資特别是台灣企業的合作。1】

這個曾經的實實在在的案例,典型地顯示出我們對台政策的一廂情願,過于從單方面善意出發的政策并不會達到預期效果。類似的政策措施,恐怕不隻是2008年至2009年屬于高端産業的液晶面闆工業吧。普通如農産品,高端如液晶顯示器和芯片等,有着不少的領域,值得嚴肅認真總結與反思對台政策。

其實,我國台灣地區對大陸企業和商品的抵制心理非常強烈,這種抵制與禁止不僅已經常态化,也已制度化法律化。從2020年9月3日起實施的經台灣“經濟部”專門修訂的《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系條例》,目的就是為了強化對陸資的堵防,包括禁止大陸OTT網絡串流媒體經由代理方式登陸台灣。2020年12月31日之前,淘寶與愛奇藝被迫相繼退出了台灣市場。諸如華為、中興等通信設備企業,就更是被台當局拒之島外了(甯南山,2021年)。

面對如此不斷肆意挑釁與惡化的态勢,還不值得我們相關方面的高度警醒與認真反思嗎?

“台獨是死路一條”,當然是!也必須是!但這句話不應也不能隻是說說而已。畢竟,最終解決台灣問題,不應也不允許拖延過久!

【1】以上有關液晶面闆工業的案例,引自路風,《光變---一個企業及其工業史》,第206-208頁,當代中國出版社2016年出版。


(供稿:林光彬 審核:林光彬 編輯:王萌)

 

關閉


Baidu
sogou